美化简历的技巧
2012-11-15 15:58 点击量:3100 来源:九博资讯
我见过不少本科大四学生和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的求职简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喜欢把自己在校期间参加过的一堆社会活动罗列其中。但对于一个向媒体的编辑部门求职的人来说,就算拿了再多的奖学金、参加了再多活动,也没有一篇角度新颖、思路清晰、文笔简洁的文章更有说服力。因为首先那些社会活动的规模难以界定,就算它们有些知名度,应聘者在其中的角色份量也很难辨别。我也见过一些前来应聘初级、中级岗位的有工作经验的简历,惊讶地发现这其中不少人以前的工作履历成绩斐然,经常见到“经理”、“项目负责人”、“总监”等头衔。作为主面试官的陪同者,我暗自揣度这样的自我介绍未必能得到我身旁主考官的认同,他只想招一个熟练工人,而不是给自己找个竞争对手。
一般初级应聘者都喜欢把自己打扮成具有决策者特征的选手,在谈到以往工作经历时,喜欢用“组织”、“策划”、“发起”、“管理”等暗示自己有管理者特质的词汇,而实际上他们应聘的岗位通常需要的是有想法、但更重要的是有执行能力的人。
给简历化妆是个全球性的问题。一家总部位于伦敦金融城的职前筛选机构Powerchex对4000份大学毕业生的求职申请的调查显示,在应聘金融业职位的人中,有22%的人简历“作假”。手法有下:一,隐瞒不报。故意遗漏平庸的学业成绩和在校违纪的记录等。二,夸大业绩。比如把给人当助手诠释为“组织、领导”。而据我的多年观察,综合中国职场某些实例,应该还有三,有意误导。比如把肄业于某知名大学的事实简写成“2002 知名大学”,让人误以为是毕业于该校。四,刻意忽略。把历时太短或者不太光彩的职业经历轻轻抹去,就当根本没这回事。我有位朋友工作十年来一共做过十一份工作。他对简历的处理方法是留下其中四至五个与应聘职位相关的经历,并把它们的工作期限拉长。欧美流行的在简历上留下证明人的做法在中国实施效果不一定好,因为中国职场的变化实在太快。五年前你工作过的地方,很可能早就物是人非,甚至已经关门大吉。
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一家法国著名企业的市场部经理为了表明对自己所服务公司的欣赏,说了这样一段话:在来这家公司之前,我至少换了十个工作,我在这里已经工作九年了,我发现自己终于找到了一家愿意为之服务一生的公司。她是个称职的市场部经理,她的经历至少证明,即使背着频繁跳槽的历史包袱也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但是我很怀疑她在来这家公司的时候,是否在简历上如实列举了那至少十个工作。又或者,六个月以下的工作经历,是否可以被约定俗成为忽略不计?因为我曾经亲眼目睹过至少两个人因为简历中有过度频繁的跳槽记录而惨遭淘汰。
还是拿这位曾经频繁跳槽如今终于稳定下来的市场部经理举例吧。如今她拥有了一段用时间证明的真实可靠并值得尊敬的工作履历,至于她进入这家公司的简历当初到底有没有被美化过,似乎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真相还是会被职场八卦无情地揭露出来。“谁根本没从英国那所名校毕业”或者“谁是被前公司开除的”之类的传闻会热情地四处流窜。如果简历被打扮过的部分为谋得工作起了关键作用,那么能维持住工作并取得职业发展的,一定是没有被打扮过的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