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女孩用压岁钱自费赴美 当“临时留学生”
2013-09-23 14:33 点击量:1660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今年暑假,西安女孩韩方欣自费去美国体验大学生活一个月,结果她发现,美国大学所展示给她的几乎都是新奇的,上课如同学生采访老师,学生自治管理公寓井井有条,每个人都很讲“规矩”……
去美国一周后,她给父母发电子邮件说:以前一直认为学习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如今则明白学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大学的目的不是只有考研(微博)、出国和工作,还可以更丰富精彩。
用压岁钱自费赴美当“临时留学生”
20岁的韩方欣如今在中央财经大学(招生办)读大三。一直以来,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高考(微博)后,尽管她的成绩在西安的高校中也有众多选择,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北京。她说想去外面看一看、闯一闯。
大学两年,她突然萌生了想去国外看看的念头。“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去看看国外的学生是如何读大学的。”韩方欣说。
今年4月,她在校园网上看到一则通知,说暑期有一个去美国密歇根大学参加社会实践的项目。从小在西安长大,美国对于韩方欣来说是陌生的。她给父亲发短信征求意见。身为公务员(微博)的父亲首先考虑的是经济账,问女儿得多少费用,韩方欣回复数字说2万。
一直到赴美前,父亲韩显枫才知道,来回机票加上在美国生活一个月,总共费用约4万元人民币。女儿之所以说只要2万,是因为她有一笔2万元的压岁钱,那是她从小到大的所有积累。为了让父母放心,女儿宽慰他们说,我们去美国其实就是当一个月的“临时留学生”。
父亲回忆说,当时主要担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倒不是怕受苦。如果不是去美国,韩方欣这个暑假应该是去南方的一家银行实习。
一个月是短暂的,但对于韩显枫夫妇而言是漫长的。他们每天都会通过网络看美国密歇根州的天气预报,女儿和他们的交流大部分时间通过QQ或邮件来完成。
女儿的邮件每天都有不同的主题,比如刚去美国时她会很开心地告诉父母:8月份的北京和密歇根都是盛夏,但密歇根一点都不闷热,倒是很有秋天的感觉。学校周边到处都是小树林,在学校的路边散步,经常可以看到小黄鹿和松鼠,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小动物都不怕人。
她还给父母讲述:这里的人整体的文化修养都很高。每当你出入教室或商店走到狭窄的路口时,男生都会十分绅士地微笑着示意让我们先过。看到这些文字,韩显枫夫妇终于放心了。
感觉到女儿有变化是在韩方欣去美国一周后。她在电邮里对父母说:以前一直认为学习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如今则明白学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大学的目的不是只有考研、出国和工作,还可以更丰富精彩。
当女儿讲述在美国清洗餐具花了三个多小时时,韩显枫忍不住心疼。在国内,90后的女儿几乎没做过家务,更不要说清洗那么多餐具。
起初,韩方欣和她的同学自费赴美国的目的是考察中国留学生在美生活现状。但随着考察深入,韩方欣发现,美国大学和学生们的状态更吸引他们。
8月底回到西安,韩方欣一口气完成了她的“美国大学生活考察报告”。“报告”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信息和国内大学的生活完全不同,在同学中引起不小的争议。
上课像开“记者招待会”,学生是记者,老师是新闻发言人
华商报:你感觉美国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何?
韩方欣:中国学生刻苦认真,而密大(美国密歇根大学,以下简称“密大”)学生的特点是勤奋、严谨,又富有活力。我身边的许多同学往往在高中阶段拼命学习,目的是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但许多人在进入大学后很快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密大学生则不同,他们很多人在实验室早上8点一开门就会进去学习,一直到晚上10点关门再离开。国内大学课堂主要听老师的灌输,但美国学生总是在思考,总是能想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然后与助教热烈交流讨论。
华商报:美国大学生有课外作业吗?
韩方欣:密大课堂外的学习任务叫Assginment(任务、作业),一般是教授亲自布置的,与其说是作业,不如说是一个小的研究任务:题目本身并不是对上课内容进行的简单重复练习,而是需要借助上课所学知识解决的综合性问题。
华商报:好完成吗?
韩方欣:这样的作业形式尽管新奇好玩,但是对于没有任何研究经历和软件基础、习惯了计算、证明、简答、论述等题目作业的中国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第一次拿到这样没有统一解法也没有标准答案的任务时,在国内习惯了题海战术的我感觉完全无从下手,后来我就熬夜查资料,主要是向网络求助,完成作业的过程有一种当侦探般的成就感。
华商报:密大的教授留给你的印象如何?
韩方欣:给我们上课的教授Berbaum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他在这个课任教已经26年了。我们后来在课下与教授交流得知,原来他已经75岁了,而且去年还经历了中风,右撇子的他现在只能用左手写字。而在国内,“大师”一般都会被安排个领导岗位,这样的安排使他们不仅无法专心搞科研,也无法将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传授给学生。
华商报:如此有风度魅力的教授上课,课堂秩序一定特好吧。
韩方欣:密大的课堂很闹,但闹而不乱。打个比方,国内的课堂更像是讲座,老师讲,学生听。而密大的课堂更像是记者招待会,学生都是记者,老师是新闻发言人。在我亲历过的所有课堂,几乎每堂课都是在问问题、回答问题中度过。
有一个叫Minnie的女生,每次都会问很多问题,只要是上课过程中哪个地方她没跟上,或者有什么新想法,她都会毫不犹豫地举手提问。有时Beraum回答不出来,就头向左一偏,摊开双手,耸耸肩。有点遗憾的是,在这一个多月中,课堂上举手提问的没有一个中国来的学生,即使有问题,也都会留到下课后独自去问。
每人每月至少值日3次,无故缺岗要罚款
华商报:这学期开学初,国内不时有高校学生宿舍垃圾遍地的新闻曝出,国外大学这方面是如何管理的?
韩方欣:宿舍垃圾遍地在美国的大学是不可能发生的,这里的学生自治制度有严格明确的分工,每一个公寓的居民必须保质保量履行值日中自己分内的清洁工作义务。另外,公寓对宿舍垃圾处理有很详细严格的要求,比如果皮之类的会腐坏的垃圾不能扔在寝室里垃圾筐内,而是要直接扔进公寓后面的垃圾台。回收的纸箱、报纸等不能直接扔在垃圾筐,要压平并折叠好放在专门的箱子里,会有人负责来收。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些,因为后来我们的同学中就有人在这些问题上出了差错。
华商报:也就是说,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你看到的效果如何?韩方欣:其实,到密大第一天晚上,公寓的管理阶层就召集我们开会。我本以为所谓的公寓管理层和我们学校公寓管理员一样都是大妈级的,没想到是一群学生。最先发话的是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主席,他身后是各个分区的管理员。
那天晚上,主席主要是跟我们强调公寓的纪律和制度。每人在这一个月中至少要轮三次岗,具体工作后期安排,包括厨房清洁、准备食材、粉刷公寓等等,每次值日时间要达到三个小时,无故缺岗的将被罚至少30美元。
华商报:国内的许多大学也有类似的“园委会”啊,比如每层楼都有楼长,宿舍都有舍长。
韩方欣:但问题是我们大学的“园委会”制度基本就是单向管理,而且整个宿舍园区的运作其实也并不是落在委员会手中。所以,即使同学提出问题,也没有高效、公平的方式来裁决是否可行,即使可行,还需要经过校方再次审核。我读大学两年多,几乎没有见过有人在公告栏里写过建议。
如今回想起来,国内大学生的宿舍生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集体生活。因为你没有和大家共同分享过食物,没有共同承担过任务繁重的清洁工作。宿舍内部卫生靠同学自觉,或舍长安排,但其实最终都变成了“各扫门前雪”。寝室外部卫生靠保洁阿姨,经常垃圾成山,夏天还发出恶臭。
上课像开“记者招待会”,学生是记者,老师是新闻发言人
华商报:你感觉美国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何?
韩方欣:中国学生刻苦认真,而密大(美国密歇根大学,以下简称“密大”)学生的特点是勤奋、严谨,又富有活力。我身边的许多同学往往在高中阶段拼命学习,目的是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但许多人在进入大学后很快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密大学生则不同,他们很多人在实验室早上8点一开门就会进去学习,一直到晚上10点关门再离开。国内大学课堂主要听老师的灌输,但美国学生总是在思考,总是能想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然后与助教热烈交流讨论。
华商报:美国大学生有课外作业吗?
韩方欣:密大课堂外的学习任务叫Assginment(任务、作业),一般是教授亲自布置的,与其说是作业,不如说是一个小的研究任务:题目本身并不是对上课内容进行的简单重复练习,而是需要借助上课所学知识解决的综合性问题。
华商报:好完成吗?
韩方欣:这样的作业形式尽管新奇好玩,但是对于没有任何研究经历和软件基础、习惯了计算、证明、简答、论述等题目作业的中国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第一次拿到这样没有统一解法也没有标准答案的任务时,在国内习惯了题海战术的我感觉完全无从下手,后来我就熬夜查资料,主要是向网络求助,完成作业的过程有一种当侦探般的成就感。
华商报:密大的教授留给你的印象如何?
韩方欣:给我们上课的教授Berbaum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他在这个课任教已经26年了。我们后来在课下与教授交流得知,原来他已经75岁了,而且去年还经历了中风,右撇子的他现在只能用左手写字。而在国内,“大师”一般都会被安排个领导岗位,这样的安排使他们不仅无法专心搞科研,也无法将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传授给学生。
华商报:如此有风度魅力的教授上课,课堂秩序一定特好吧。
韩方欣:密大的课堂很闹,但闹而不乱。打个比方,国内的课堂更像是讲座,老师讲,学生听。而密大的课堂更像是记者招待会,学生都是记者,老师是新闻发言人。在我亲历过的所有课堂,几乎每堂课都是在问问题、回答问题中度过。
有一个叫Minnie的女生,每次都会问很多问题,只要是上课过程中哪个地方她没跟上,或者有什么新想法,她都会毫不犹豫地举手提问。有时Beraum回答不出来,就头向左一偏,摊开双手,耸耸肩。有点遗憾的是,在这一个多月中,课堂上举手提问的没有一个中国来的学生,即使有问题,也都会留到下课后独自去问。
每人每月至少值日3次,无故缺岗要罚款
华商报:这学期开学初,国内不时有高校学生宿舍垃圾遍地的新闻曝出,国外大学这方面是如何管理的?
韩方欣:宿舍垃圾遍地在美国的大学是不可能发生的,这里的学生自治制度有严格明确的分工,每一个公寓的居民必须保质保量履行值日中自己分内的清洁工作义务。另外,公寓对宿舍垃圾处理有很详细严格的要求,比如果皮之类的会腐坏的垃圾不能扔在寝室里垃圾筐内,而是要直接扔进公寓后面的垃圾台。回收的纸箱、报纸等不能直接扔在垃圾筐,要压平并折叠好放在专门的箱子里,会有人负责来收。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些,因为后来我们的同学中就有人在这些问题上出了差错。
华商报:也就是说,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你看到的效果如何?韩方欣:其实,到密大第一天晚上,公寓的管理阶层就召集我们开会。我本以为所谓的公寓管理层和我们学校公寓管理员一样都是大妈级的,没想到是一群学生。最先发话的是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主席,他身后是各个分区的管理员。
那天晚上,主席主要是跟我们强调公寓的纪律和制度。每人在这一个月中至少要轮三次岗,具体工作后期安排,包括厨房清洁、准备食材、粉刷公寓等等,每次值日时间要达到三个小时,无故缺岗的将被罚至少30美元。
华商报:国内的许多大学也有类似的“园委会”啊,比如每层楼都有楼长,宿舍都有舍长。
韩方欣:但问题是我们大学的“园委会”制度基本就是单向管理,而且整个宿舍园区的运作其实也并不是落在委员会手中。所以,即使同学提出问题,也没有高效、公平的方式来裁决是否可行,即使可行,还需要经过校方再次审核。我读大学两年多,几乎没有见过有人在公告栏里写过建议。
如今回想起来,国内大学生的宿舍生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集体生活。因为你没有和大家共同分享过食物,没有共同承担过任务繁重的清洁工作。宿舍内部卫生靠同学自觉,或舍长安排,但其实最终都变成了“各扫门前雪”。寝室外部卫生靠保洁阿姨,经常垃圾成山,夏天还发出恶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