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自媒体做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3-09-24 11:29 点击量:2024 来源:北方网
QQ空间、人人网、微博等自媒体在大学生中应用十分普遍,大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社交媒体发布包括新闻线索在内的各类信息,信息传播在高校已经进入了大众传播与自媒体并存的时代。熟悉两种媒体传播规律,巧用自媒体,整合各类媒体功能,就能事半功倍,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
善于从自媒体中发现问题和素材
自媒体有几个特点:传播主体的个人化、传播内容的随意性、传播时间的即时性、传播对象的特定性、信息传播方式的接力式、传播者与传播对象之间交流的即时交互性。这些特点决定了自媒体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了解学生的最为便捷的信息源、与学生交流的实用平台。大学生通过QQ空间、微博、人人网三大“自媒体”发布最多的内容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抒发心情、表达情绪;发布或转发日常见闻和看法;纯转发新闻报道或知识性资料等。
通过关注学生的自媒体,可以随时掌握学生所闻所见所思所想。自媒体不仅提供了大学生当中存在的问题,让思政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同时,自媒体也提供了丰富而又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
今年3月24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名学生在其微博上转发本校另一名同学在人人网发的帖子,称晚上10点钟在学校一间教室看到,一个小男孩在帮自己的奶奶收拾教室的垃圾,希望大家以后离开教室时把自己的“副产品”带走。
帖子发出后,当时就有一些大学生网友深受触动,跟帖表示“泪奔”、“惭愧”。笔者从微博上看到后,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利用大学生身边的故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良机”:5岁男孩跪在地上收拾课桌里的垃圾,与大学生在教室里乱扔垃圾形成强烈反差,对受众特别作为当事人的大学生将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击力。
一场包括新闻报道、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等系列行动的组织策划工作随即展开,使小男孩打扫教室的事情在校园里产生的影响实现最大化,最终产生了大学生自觉改变乱扔垃圾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奇效。
善于整合两种媒体功能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并存,出现一个新的传播规律。网络事件必须经过传统媒体的介入,才会成为公共事件,再回到网络,产生爆炸性的舆论影响,并且对自媒体传播者产生影响,或告知事实,或影响观点,甚至改变行为。
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整合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功能,才能实现效果最大化,不仅入心入脑,更重要的是改变大学生的行为,并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使之成为校风。
自媒体的随意性特点导致信息传播准确度较低、情绪性较强、权威性不够。而传统媒体通过记者深入采访核实信息,能够有效保证信息充足、事实准确,并去除非理性因素,实现相对客观的立场、信息平衡的舆论格局,也因此具有权威性。因此,善用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不同功能,能够使得报道成为一个更受关注的公共事件。
仍以前述报道为例,在看到网友所发的微博后,笔者立即安排学生记者前往现场采访。次日,本地主流媒体都刊发了此稿,并配发了微博上的图片,迅速被网络媒体纷纷转载,成为本地当天的公共话题。报道还得到人民日报、新华网、新浪头条新闻以及本地主流媒体等粉丝量巨大的官方微博转发,网友评论和转发量超过千万,登上当天新浪微博的十大微博排行榜,从而将最初影响面十分有限的自媒体信息变成人人皆知的公共事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我们调整了策略,联合学校官方微博、校团委、志愿者协会等主要校园微博及学校部分网络意见领袖进行转发,对公共话题实现“本土化落地”,强化对本校学生的“信息轰炸”。网友发微博爆料—传统媒体集中报道—媒体等社会组织官方微博转发传统媒体——网友转发互动的传播模式,使得该报道完成整个发酵过程,并基本覆盖到全校师生。
校内官方微博的立足点是让学生们在感动之余,也能对日常行为加以反思。本校学生在网上跟帖,大量的“惭愧”、“以后一定带走垃圾”的字眼说明,大学生将小男孩的行为与自己的陋习进行了对照,不自觉地开展了触及灵魂的自我教育。而官方微博对大学生的代表性观点进行转发,加以肯定和强化,舆论传播悄然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
善于整合资源实现大学生从意识到行为的转变
大学生的行为实践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标准。借助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循环互动、组合运用,能够实现大学生的意识和认知的改变。但从意识到行为,是大学生思政教育“惊人的一跃”。要实现这个跨越,在巧借媒体完成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之后,还应整合高校内部自身资源,帮助他们实现行为的转化与转变。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在新闻热点过去之后也会随之淡忘,回到原点。组织切实有效的活动来促使大学生的心理转化成实际行动成为当务之急。实际行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终点和目标。在这个问题上,高校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社团活动示范、课堂教学强化、媒体报道鼓励等。通过综合应用这些资源,打出“组合拳”,是可以实现预定目标和任务的。
仍然以上述情况为例。大学生面对舆论的谴责和自我反思也急需以实际行动来摆脱道德窘境。我们一方面继续在微博上发出号召,要求同学们以实际行动回应小男孩可爱而又让人心疼的行为;另一方面,我们也呼吁大学生志愿者行动起来,开展有关活动,为同学们将良好愿望转化成实际行动提供机会,并产生示范效应,养成行为习惯。很快,法学院志愿者行动起来,宣布开展“给清洁工放一天假”的志愿者活动,并成功组织了一次志愿者活动。数百名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深入各大教学楼,代替清洁工打扫了一天教室。不仅参与的志愿者以实际行动宣示向自身陋习告别,路过的同学也再一次受到感召,强化了自我教育,甚至有学生当场加入其中。本地收视率很高的湖北电视台经视直播到场进行采访报道,节目播出后又被转发到微博,志愿者行动得到肯定,大学生再次强化了爱护公共场所的公德意识。
一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结束,但大学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永无止境。如何巩固本次活动成果,将本次活动延伸到校园文明教育建设,形成优良校风,这是笔者之后一直思考的问题。半个月后,笔者从清洁工那里得知,自从报道出来后,教室里垃圾明显减少。笔者又组织学生记者,利用校报、网络等媒体,就此喜人变化开展新一轮报道,对同学们的行为进行肯定鼓励,将其固化下来。同时,学校还利用校报、网络、广播台、微博等自有媒体,发起校园文明大讨论活动,讨论学校还存在哪些不文明行为,配发评论、图片,并再度与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合作,以告别身边不文明行为为主题,开展志愿者活动,让大学生文明素质实现喜人的跨越。
思想政治教育难的是“入脑入心”,更难的是从认识转化成行动。但如果抓住机会,巧用载体,精心组织,就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